Labels

Monday 7 October 2019

供養卡提那衣的意義
(The Meaning of Offering Kaṭhina Robes)

在南傳佛教國家,甚至在我們目前所處的新馬等地,特別是南傳佛教的寺院,都很流行供養卡提那衣的慶典,或許大家都知道供養卡提那衣的慶典是每座寺院一年才舉辦一次而已,但大家可能對「卡提那衣(Kaṭhina)」以及供養卡提那衣的意義不了解,所以我們想先跟大家談談這個問題。

卡提那(kaṭhina )是巴利字,有堅固的、堅強的意思。即為了加強五種功德利益而作堅固的意思。古代漢譯為迦絺那衣。

在印度,由於雨季期間比丘們比較不適宜遊行,所以佛陀制定比丘在四個月的雨季當中,三個月必須住在一個固定的住處,度過雨安居。在這三個月的雨安居期間,很多比丘精勤地禪修,因此證得所未曾體證的修行境界。由於雨季期間袈裟不容易乾,對於受持只擁有三衣的比丘而言,比較不方便,佛陀允許雨安居結束後的那一個月,住了雨安居的比丘可以接受並做卡提那衣。另一方面,也有犒賞比丘們在雨安居期間精勤禪修之意。受持和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在戒律上有幾條戒從卡提卡月(Kattikā)到帕古納月(phagguṇa)這五個月的期間,也就是大約從陽曆的十月中旬到隔年三月中旬左右的這段期間,特別開緣不犯,例如比丘可以接受多餘的袈裟,存放到施衣時的五個月而不犯戒等。

所以在現今的南傳佛教國家,在家信徒很喜歡在雨安居期間,或在布施卡提那衣的那個月布施袈裟。當今,布施卡提那衣的儀式在各個寺院是很重要的活動之一。在家居士可以布施衣料,或布施已做成的袈裟,當僧團接受了很多袈裟時,只決定當中的一件來做卡提那衣,其它的袈裟則如法地分配給僧眾。假如所接受的是衣料,僧團必須全體合作,在當天把那件衣做好,並染成如法顏色、作淨、受持,以及僧眾隨喜,如此才大功告成。凡是受持和隨喜的比丘有五個月的特許及接受雨安居衣的利益。

做卡提那衣的所有程序必須在一天之內完成。這些程序包括接受布料、裁剪、縫製、染色、晾乾,以及在僧團當中進行分配與隨喜。圓滿了三個月雨安居且參加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在雨安居結束之後的五個月內,可享有五種利益:不邀請而行、不受持而行、結眾食、隨意衣、能獲得其處所得之衣。

供養卡提那衣有許多規定:
1、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是每座寺院一年只能供養一次而已。也就是你不能在一座寺院一年供養兩次卡提那衣給僧團。

2、要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只能在特定的期間才能供養,要在雨安居結束後的隔天開始,直到下一個月的滿月日。換句話說,想要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只能在陽曆十月滿月日的隔天直到十一月的滿月日這一個月的期間。即使在這一個月期間,你們在一座寺院也只能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一次而已。所以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在可以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那一個月期間,各個寺院通常會與施主們商量,並決定哪一天寺院要舉辦供養卡提那衣的活動,以便信徒們前來做供養。

3、卡提那衣是要供養給僧團的,而不是要供養給個人。大家應該都知道所謂的僧團是指比丘僧團。但大家應當注意的是,律教裡的僧伽(Saṅgha)與經教法和阿毘達摩教法裡所說的僧伽(Saṅgha)是有所不同的。

在律教裡所謂的僧伽(Saṅgha),是指佛教比丘和比丘尼的團體。在《律藏》裡所指的僧伽,是指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團體。如果只有一位比丘,並不叫僧團,而是稱為一個個體(puggala)的比丘;如果有兩位或三位比丘,也不叫僧團,而是稱為群或眾(gaṇa);如果有四位、或四位以上,甚至一百位、一千位比丘,都稱為僧團(Saṅgha)。

因此,當你們在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時候,並不只是供養給一個個體比丘或一個群體(gaṇa)比丘,而是供養給世界上整個廣大的所有比丘組合,這也就是為什麼供養卡提那衣會那麼特別的所在之處了。

所謂僧伽(Saṅgha)有兩種,即:勝義僧和通俗僧。勝義僧是經教法所慣用的,當我們在說:「我皈依僧(Saṅgha saraṇam gacchāmi)」時,我們所皈依的僧,是指所有已經證得聖道聖果的佛弟子,也就是整個聖弟子的組合。通俗僧就是我們目前所看到比丘的團體。當我們在說:「我供養這件袈裟給僧團」的時候,是指我把這件袈裟供養給世界上所有聖者比丘和凡夫比丘的組合。

所以當你在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時候,你所供養的對象是整個所有聖者比丘和凡夫比丘的團體。

在原始佛教的用法,僧伽(Saṅgha)只是特指比丘和比丘尼的團體而已,並不用在在家居士的身上。然而,近代也有少數的在家居士或在家團體使用僧團(Saṅgha)這個字,他們自稱自己也是僧團等等。然而這樣的用法是會給人帶來混淆的。到底僧伽(Saṅgha)是什麼意思?是指在家團體還是出家團體呢?在佛教的傳統用法,僧伽(Saṅgha)是一個術語,它只是特指比丘和比丘尼的團體而已。

當你在供養卡提那衣的時候,要知道你供養的對象是給僧團的,而不是給個別的比丘。其他時間如果想要的話,你可以供養袈裟給個別的比丘或兩、三位比丘,當然你也可以供養給僧團,但在這個特別的時候,你必須供養給僧團。

此外,要舉行供養卡提那衣的僧團在隨喜卡提那衣的時候,僧團成員必須滿五位或五位以上的比丘,如果這座寺院的比丘未滿五位,也可以邀請外面的比丘前來參加。

你們在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時,是你們在家居士的任務,而僧團在隨喜卡提那衣的時候,則是比丘們的任務。

為什麼你們必須把卡提那衣供養給僧團呢?因為比丘們在隨喜卡提那衣的時候,必須先由僧團舉行羯磨。在律教裡,僧團舉行羯磨的比丘人數會依羯磨的性質不同而人數有所不同。一般的僧團羯磨四位比丘就可以執行;自恣、授與卡提那衣和佛法邊地受具足戒羯磨要滿五位比丘才可以執行;印度的佛法中國受具足戒羯磨要滿十位比丘才可以執行;比丘犯重罪的出罪羯磨要滿二十位比丘才可以執行。

因為僧團要選一位比丘來做接受僧團授與卡提那衣的比丘,由於有一位比丘是被選的比丘,所以授與卡提那衣以白二羯磨要滿五位比丘才可以執行。也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你們必須把卡提那衣供養給僧團,而不是個別比丘。

在你們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後,接著僧團將會選一位適合受持卡提那衣的比丘,再以白二羯磨把卡提那衣授給他。當你們把卡提那衣供養給僧團後,這件卡提那衣是屬於僧團的,僧團選一位適合受持卡提那衣的比丘,這授與的過程要經過僧團的白二羯磨才能如法,而真正受持卡提那衣的只是一位比丘而已,但如法地度過前雨安居,而且未破雨安居的住在這座寺院比丘都有資格隨喜卡提那衣,並獲得隨喜卡提那衣的五種利益。雖然受持卡提那衣實際上只是一位比丘,但這件卡提那衣必須由信徒供養給僧團,僧團再作白二羯磨把卡提那衣授給他,所以卡提那衣是要供養給僧團的,而不是供養給個人。

4、舉辦供養卡提那衣的僧團要在寺院裡如法地度過三個月的前安居。接受卡提那衣供養的僧團成員比丘在三個月雨安居期間不能破雨安居。在四個月的雨季期間,佛陀允許比丘們可以入前三個月的雨安居,也可以入後三個月的雨安居,但只有入前三個月雨安居的比丘可以接受及隨喜卡提那衣,入後三個月雨安居的比丘是沒有這項權利的。在三個月的雨安居期間,如果父母或施主等人有如法邀請,佛陀允許比丘們可以請七天假,但必須在七天之內返回寺院,如果沒有在七天之內返回,就破了雨安居。在沒有特別障礙的情況下,比丘破了雨安居是犯戒的。破了雨安居的比丘也沒有權利接受及隨喜卡提那衣,無法獲得隨喜卡提那衣的五種利益。
在三個月雨安居的最後一天,僧團要舉行自恣儀式。「自恣(Pavāraṇā)」是指邀請比丘僧團的成員,假如曾看見、聽見或懷疑自己犯罪時,可恣意舉發自己所犯的罪;也特別指從今以後都可以提醒自己,在知道有犯罪的事實後,自己將如法地懺悔。

所以,在寺院裡如法地度過三個月的前安居,沒有破雨安居,而且已經舉行過自恣儀式的比丘才有資格接受及隨喜卡提那衣,以及獲得隨喜卡提那衣的五種利益。

現今人們大都供養已經做好的袈裟給僧團,因此僧團不用再把它做成袈裟。然而在佛陀時代,甚至從那時之後的好幾世紀,人們供養給僧團的是做袈裟的布料,也就是一塊或幾塊白布。僧團在接受了布料後,要把它們做成一件袈裟,而且必須當天完成。也就是那一天就要把它們做成一件袈裟,不可以拖到隔天的黎明現起。僧團在接受了布料後,寺院裡的所有比丘要齊力把這件袈裟做好,有些比丘負責裁剪,有些比丘負責縫合,有些比丘負責煮染料等等。或許大家會認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其實並不然。染料是要比丘們自己煮的,並不像今天這樣可以在市場裡買得到現成的染料。染料通常要用樹皮或木材來煮,光煮染料就要煮大約一天的時間,所以必須預先煮染料。現在做衣服和做袈裟有縫紉機,以前是要一針一線去縫合的。當袈裟做好之後,還要染色,而且染一次可能還染不好,要染兩、三次才能染到比較適當的顏色。如果在大晴天染袈裟可能沒有問題,但要知道這段期間印度等國正是雨季,袈裟染後是要曬乾才能受持並披在身上的。

現今對我們出家人來講是很方便的,信徒大都供養已經做好的袈裟。如果不是已經做好的袈裟,我們必須把它做成袈裟,比丘們還要分工來裁剪、縫合、煮染料等等,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因此,在佛陀時代,信徒們要供養卡提那衣時,會一大早就帶到寺院來供養,以便比丘們能把袈裟做好。為了比丘們能專心地做袈裟,信徒們通常也會把食物帶到寺院來做供養,使比丘們不用出去托缽集食而能全心地做袈裟。在那樣的情況下,供養卡提那衣的那天,居士和比丘們就有很多工作要做。但現今居士們只是前來供養袈裟,而比丘們也只是接受袈裟,並執行僧團羯磨及隨喜卡提那衣的儀式而已,相較之下,是非常方便的。當然,現代與古代的另一個不同處是,現今大都把供養卡提那衣的儀式當成寺院的重要活動之一。而且,由於在供養卡提那衣的一個月期間,各座寺院會分散來分別舉辦,所以信徒們會變成好像在趕廟會一般,到各座寺院去看熱鬧。

由於供養卡提那衣是每座寺院一年只能供養一次而已,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而且由於供養卡提那衣是供養給僧團,所以供養卡提那衣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另一個殊勝之處是,當你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時,能使接受的比丘們獲得五種利益。在其他場合,當你們布施一位比丘或僧團袈裟時,你們當然可以獲得布施的功德,而他們也只是得到袈裟而已。但當你們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時,能使接受的比丘們獲得五種利益。當然,還要僧團如法地舉行卡提那衣的儀式,比丘們才能獲得五種利益。僧團要舉行卡提那衣的儀式,必須接受信徒所供養的卡提那衣才能如法舉行。所以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而且也對比丘有五種利益。
比丘們在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能獲得哪五種利益呢?在《律藏》裡佛陀說:「諸比丘,我允許已出雨安居的比丘們敷展卡提那衣。諸比丘,敷展卡提那衣對你們有五項許可,即:不邀請而行;不受持而行;結眾食;隨意衣;假如那裡有衣,他可擁有它。諸比丘,敷展卡提那對你們有這五項許可。」

就如前面所講述的,佛陀允許圓滿度過三個月前雨安居而且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在雨安居之後的五個月之內(從陽曆十月月圓日的隔天開始,直到下一年三月的月圓日為止)可享有五種功德利益:

1、不邀請而行(anāmantacāra):佛陀規定,假如比丘已經接受了信徒以飯等主食來作邀請,如果在用餐前或用餐後要到其他居士家,必須先告知比丘,否則犯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即使沒有告知比丘也不犯戒。

2、不受持三衣而行(asamādānacāra):佛陀規定,比丘對於自己所決意受持的下衣、上衣和兩層外衣這三衣在天色黎明現起前要隨在身旁,假如比丘在黎明現起時與三衣分開,就犯了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即使這三衣不在身旁也不犯戒。

3、結眾受食(gaṇabhojana):佛陀規定,當信徒以飯等主食來比丘邀請時,不得四位或超過四位比丘一同受食,否則就犯了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即使超過四位比丘一同受食也不犯戒。

4、隨其意欲而擁有衣(yāvadatthacīvara):當比丘獲得衣料或袈裟時,可以把它決意受持為三衣之一,或者與其他比丘共有,如果這件衣料或袈裟存放超過十天,既沒有決意受持為三衣之一,也沒有與其他比丘共有,就犯了戒。但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的比丘則在這條戒開緣,在這五個月期間,他可以隨其所欲的擁有衣料與袈裟也不犯戒。

5、他能獲得在其安居之處僧團所得到的衣(yo ca tattha cīvaruppāda):在受持及隨喜卡提那衣之後,當這座寺院的僧團獲得供養僧團的袈裟時,這位在這五個月期間有權分配到所供養的袈裟。

你們知道比丘要持多少條戒嗎?或許你們聽過比丘有兩百二十七條戒,但你們知道嗎?這兩百二十七條戒只是比丘的基本戒規而已,實際上比丘還有很多較微細的生活戒規也要遵守。

對於在家居士而言,當你們受持了五戒時,有時你們會抱怨很難把這五戒持好。所以你們應當了解,要持守好一百條戒、兩百條戒,甚至是兩百二十七條戒並非易事,尤其要持守到完全不犯或完全清淨的地步。有時候比丘們也會希望持守比較少的戒,這樣生活會來得容易一點。在比丘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之後,就能滿足這樣的願望,從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之後,直到下一年陽曆三月的月圓日為止這五個月期間,該比丘有幾條戒就開緣了,不會有犯戒之虞。

對於第五種功德利益,我們還必須加以說明,否則大家是不了解的。在一般期間,當信徒供養袈裟給僧團的時候,僧團的執事比丘會把所供養袈裟留起來,等到數量足夠時,再平均地分發給所有在場的比丘。即使從其他寺院或其它國家前來的比丘,只要在分配的場合出席,都有權利獲得一份袈裟的權利。然而,假如寺院有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我們就可以把袈裟留起來,分配給自己道場已經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的比丘,而不用分配給外來的客比丘。這是受持及隨喜了卡提那衣比丘的特別權利,在戒律裡他可以有幾條戒開緣不犯,而且額外地分配到該僧團所獲得的袈裟。

所以當你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的時候,你不只是供養了袈裟而且,而且也布施了五種利益,沒有其他布施是能使僧團獲得這五種利益的。所以有人把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稱為無比的布施,因為這種布施也使接受者獲得五種利益。經過我們這樣的講解,你們應該已經了知卡提那衣是必須供養給僧團的,如此僧團才能舉行卡提那衣儀式的。

為什麼你們要把袈裟供養給僧團呢?雖然這並不一定與卡提那衣有關,但確是應當了知的。這是因為比起供養給一位比丘,供養給僧團可帶來的善報是非常大的。為了你們的布施能帶來巨大的善果,你們應當對僧團做布施。

你們可能聽過佛陀有一個姨母、保姆兼養母,名為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Mahā Pajāpatigotamī,大愛道喬達彌)。在《中部‧布施分別經(Dakkhiṇāvibhaṅga Sutta)》裡講到了這個故事:她想要供養佛陀袈裟。據說,她自己紡紗,自己織衣,自己做袈裟,做了一套袈裟。在做好了袈裟後,她帶來要供養給佛陀,並對佛陀說:「尊者,這套袈裟是我特地為您紡紗、編織而成的,請佛陀慈悲接受吧!」
佛陀告訴她:「喬達彌,把它供養僧團吧!當你供養僧團時,即是供養了我及僧團。」

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第二次、第三次地請求佛陀接受這套袈裟,佛陀也第二次、第三次地請她布施給僧團。

當時,阿難尊者對佛陀說:「尊者,請接受喬達彌供養的新袈裟吧!喬達彌曾經給予佛陀很大的幫助:雖然她是您母親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養母、是給您奶喝的人。當您的母親去世後,是她哺育您的。佛陀也給予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很大的幫助:因為佛陀的緣故,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皈依佛、法、僧。……。因為佛陀的緣故,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遠離對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與道聖諦的疑惑。因此,佛陀也給予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很大的幫助。」

在這部經中,佛陀解釋了十四種「對個人的布施」(pāṭipuggalikā dakkhiṇā)以及七種「對僧伽的布施」(saṅghagatā dakkhiṇā)。接著,佛陀拿對個人的布施與對僧伽的布施來作比較說:
「阿難,未來將會有沒有戒行的比丘,他們只空有比丘之名,穿著袈裟。當指定想要布施給僧伽而布施給這些沒有戒行的比丘時,我說,即使這樣的僧伽施,將會帶來不可計數、不可計量的利益。」
這說明布施給僧團的功德大於布施給個人的功德。如果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把袈裟布施給僧團,其果報是無法計算與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勵她把袈裟布施給僧團。

在這部經中,並沒有提到最後摩訶波闍波提喬達彌是把袈裟布施給僧團,還是布施給佛陀,但應該是布施給以佛陀為首的僧團。

「以佛陀為首的僧團」,有人可能會問說:佛陀是否屬於僧團的一分子呢?我們是否可以把佛陀與僧團放在一起呢?這要分開來說。如果在講「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時,佛陀與僧團是分別、不同的二寶;如果只是提到僧團,我們也可以說佛陀在僧團裡面,所以才會說「以佛陀為首的僧團」。

在很多地方,佛陀都開示布施給僧團能帶來很大的果報。當我們要做布施時,儘可能布施給僧團。因為當我們要布施給個人時,必須注意許多問題。當你要種樹時,你要種在好的土壤上,這樣樹才能長得大、長得好等等。該土壤應當沒有雜物、沒有垃圾,而且有養分,如此才能結出眾多果實來。當你在種植果樹時,你會選擇所用的土壤;同樣的道理,當你要做布施時,也應該選擇所布施的對象。如果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就能讓你的布施帶來很大的善果。所布施的對象是個人,其實是不確定的。你可能很喜歡那個接受你布施的人,對他很有信心。但實際上,我們無法確定他是否真正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行、來生活,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對於是否證得聖道聖果,則更不用說了,很多人只是聽說的而已。

然而,對僧團而言,一座寺院裡的僧團成員可能戒行不好或沒有德行,但我們不能說整個僧團是沒有戒行的。整體的僧團是包括全世界比丘的整體總合,有些比丘是沒有德行的,有些則是有德行的,有些是凡夫,但也有些是聖者。因此不會有整體的僧團是沒有戒行的這件事,這也就是布施給僧團比起布施給個人能帶來更大果報的原因之一。

今天,你們也將供養卡提那衣給僧團,當你們在供養袈裟時,應當特別留意的是,你們心想:你們所供養的僧團是一個清淨的僧團。僧團的意思是,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等等乃至今天所有比丘的整個團體。因此,這樣的僧團就不可能是沒有德行的僧團或不清淨的僧團。而且布施這樣清淨的僧團將會帶來很大的善果。

當然,卡提那衣本來就要供養給僧團,僧團才能舉行卡提那衣儀式。在此特別強調,是要提醒大家布施給僧團比起布施給個人能帶來更大的果報。在這裡說明是要讓大家清楚,你們的卡提那衣是要供養給僧團的,因此僧團才能舉行卡提那衣儀式,而且比丘們也能獲得五種利益。所以你們所做的布施能帶來很大的善果利益。
我們可以理解你們可能還不確信對僧團做布施會比對個人做布施來得好,但不要緊,你們可以慢慢來學習。

祝大家平安快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Ven Santagavesaka覓寂尊者開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